为实现网络功能灵活快速部署和维护,适应不同场景的多种业务需求,5G核心网已经引入服务化架构(Service Based Architecture,SBA),网络功能(Network Function,NF)间采用轻量级服务化接口(Service Based Interface,SBI),利用SBA模块化、无状态、独立化、扁平化、自主化的优势,推动网络走向开放化、虚拟化[1]、软件化和服务化。但目前无线接入网(Radio Access Network,RAN)依旧采用传统的点对点结构,针对未来沉浸式云XR、全息通信、感官互联、数字孪生、元宇宙等新型应用[2],无法很好地支持6G无线网络的业务需求和技术演进。6G RAN的微服务化技术研究是实现网络高效弹性、内生设计、开放生态的重要一环,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越来越多的重视。由奥卢大学科学基金会领导的6G Flagship指出未来网络向真正端到端基于服务的架构演进趋势,后续可能会为RAN开发类似于5G核心网的SBA框架[3]。欧盟5G基础设施协会认为借助6G,SBA有望实现全网全平面、端到端的扩展,包括核心网、RAN和终端,提供更大的部署和操作灵活性,支持网络的网络和系统的系统概念,以便于子系统集成和可扩展性[4]。中国IMT-2030(6G)推进组则将基于服务化的体系结构、云原生实现的网络虚拟化、微服务架构等作为可编程网络的重要使能因素,构成面向6G的控制面可编程和用户面各网元端到端可编程网络架构,增强敏捷性和灵活性,为消费者提供创新的通信服务[5]。因此,有必要深入研究面向6G的微服务化RAN架构及关键技术,综合来看其必要性如下:
本文详细内容请下载:。
作者信息:
宗佳颖,刘 洋,刘海涛,杨峰义
(中国电信研究院 5G研发中心,北京102209)